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時指出,要堅持開拓創新,“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當前海南肩負著自貿港建設的重大歷史使命,面臨著諸多發展挑戰,尤其需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增強謀發展、促發展的緊迫感使命感。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兩年多來,銳意改革,創新突破,推動園區發展實現質的提升,體現的正是開拓進取的務實作風,對我們大膽試、大膽闖,開創工作新局面,具有借鑒意義。
兩年多的時間,
能給一片土地帶來多大變化?
茅草地變成建筑工地,
百余個項目在建,
市場主體大幅增長,
納稅企業數量翻倍,
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加快聚集……
這是崖州灣畔的變化,
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帶來的變化。
自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2019年2月成立以來,這一蓄勢崛起的科技新城,緊緊抓住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兩個著力點,堅持“產、學、研、城”深度融合,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平臺,持續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各方力量資源加快集聚。
短時間內集聚多方資源,對于崖州灣科技城來說,非常不易。在有稟賦、底子薄的條件下,如何破解資金、人才、產業、科研等多方面的發展難題,加快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是科技城需要下真功探索的課題。
在實踐中,崖州灣科技城充分利用三亞的“緯度”、南繁的“溫度”和南海的“深度”,放大發展優勢,積極應對發展挑戰,探尋從攻堅克難、比學趕超、實干擔當等中要發展動能。
一如產業選擇上不跟風趕時髦,有自己風格的科技城,刮起的是一股揚特質、勇突破的“崖州灣時尚風”。
揚長補短,迎來發展之變
夜幕降臨,在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里,近日來瓊的中科院研究員高彩霞帶著學生開展大豆育苗工作。
“科技城變化太大了,實驗設備配齊、科研配套補齊、大田環境改善,在這里做核心技術攻關特別高效便捷。”高彩霞感嘆道。
今年5月掛牌成立的實驗室,目前已實際進駐40個團隊、750名科研人員,已到位2269臺/套儀器設備。短短半年,實驗室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創造了讓科研人員驚艷的速度。
放眼周邊,各種資源集聚的態勢明顯,園區“一天一個樣”。
然而,兩年多前,這里是另一番景象。熟悉這一帶的人都知道,這兒曾有一個創意產業園。在創意產業園,準備推進的產業未形成集聚,卻建起一些房地產項目。
變化,起于路徑的轉變。
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是黨中央賦予海南的重要使命。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等中,海南均被寄予厚望。從發展實際來看,海南產業結構單一,需要培育能夠替代房地產的新興產業。海南素有“天然大溫室”和“天然種子庫”的美譽,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佳天然場所。依托獨具特色的資源稟賦,培育壯大種業、深海產業,潛力無限。
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結合自身發展需要,我省科學謀劃“陸海空”未來產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作為我省11個重點園區之一,成為未來產業的重要承載地,南繁和深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得到推進。
前景光明,但困難不少。科研基礎薄弱、人才支撐不足、自身財政資源有限、產業基礎差、配套不足……這一個個短板,制約著發展。
崖州灣科技城先要做的,是為產業奠基。
認識到這一點的科技城,大步推進相關工作,有底氣、沉得住氣。
梳理科技城建設項目不難發現,在目前已完工和在建項目中,平臺開發項目不少,科研聚集、產城融合、人才支撐、產業聚集等工作得到推進。
2019年至2021年9月,科技城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9.02億元。其中,2020年完成投資同比增長91%,2021年前9個月完成投資同比增長79%。
伴隨著基礎的不斷夯實,“筑巢引鳳”效應逐漸在科技城顯現,一批企業相繼入駐,產業發展增添動能。
今年,先正達集團中國種子業務單元下屬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完成總部工商變更遷入注冊,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取得工商營業執照,標志著首家種業央企正式落戶海南。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將以遷址落戶三亞為契機,積極投入‘南繁硅谷’建設,加大央企對海南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汪泓說。
今昔對比,兩年多的時光,給科技城留下的,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大變化。
項目建設火熱——大批項目在建,園區固定資產投資額達500萬元以上在建項目115個,2022年還將啟動83個項目。
人氣加速聚集——曾經閑置的一些樓宇內聚集了不少人辦公,產業人才從創辦之初的數百人發展到過萬人。
企業大幅增多——自啟動建設以來,科技城累計新增注冊企業4514家。今年前10個月,完成企業注冊2514家,同比增長160.52%,實現稅收收入15.83億元,同比增長96%,控規范圍內納稅企業數量從2019年的713家增至1795家。已在園區注冊或開展業務的央企18家,世界500強企業15家,外資企業61家。
科研實力增強——引入種子創新研究院、深海所、南海所,中國農科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國字號”科研機構,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已在科技城設立研究院開展科研工作,科研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已引入海南省高層次人才265人,設立4個院士工作站和2個院士團隊創新中心。
面貌大有改觀——交通條件改善,斷水斷電斷氣成為歷史;住房、教育、醫療等逐步完善;園區第一個黨建書吧、文化客廳、無人超市、戶外足球場、健身房等多個“第一”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
攻堅克難,收獲破題之變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不少人至今仍清晰地記得,2019年,因在籌措資金等方面缺乏管用辦法,在項目策劃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園區被批評,資金不足是當時*大的難題。
痛定思痛,園區籌謀著如何渡過難關。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話,很好地體現了當時科技城人的狀態。
借力,利用合作央企的實力;優化,使項目更具有融資和爭取資金支持的可能;學習,借鑒先進園區開發經驗,創新建立投融資模式……
一系列舉措,不僅有效緩解了資金難題,還開啟了一條市場化融資的路子。
科技城在不新增政府債務的前提下,以上級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財政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積極探索開展市場化融資。培育市場化園區開發建設主體,通過資金注入、資產劃撥等方式,壯大科技城控股集團資產規模,提升了投融資能級;加速對接島內外各類金融機構,拓展銀行信貸、信托、融資租賃、保理等間接融資渠道,建立了以直接融資為主、間接融資為輔的多層次融資體系……
“我們的母雞已經下蛋孵小雞了!”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林海說,建設初期園區資金壓力很大,如今不少金融機構紛紛找上門,主動提供融資服務。
數字見證了大變化:2019年科技城未獲銀行授信,2021年獲銀行授信102.78億元;科技城控股集團的資產規模從2019年的52億余元,擴大至目前的189億余元。
在兩年多的發展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碰到不少難題。勇于攻堅克難的科技城,一個一個攻關,一個一個探索,不斷在尋求破題上有了收獲。
園區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更好地推進各項工作,是一大考驗。面對資金、人才、招商等各方面問題,科技城的選擇是,創新開發運營模式,深化央地等合作。
科技城引入招商局集團、中化集團分別合資成立開發運營平臺公司,充分發揮央企集團產業資源整合優勢和園區運營管理經驗,統籌推進科技城約定區域的招商、投資、建設、運營等工作。
“招商三亞深海科技城開發有限公司正著手推進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自主投資開發、產業服務、園區服務、產業投資等五級業務。”招商三亞深海科技城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史曉強說。
因土地空間資源不足等問題,科技城發展受限,不利于項目推進。
堅持項目為王的科技城,全力做好各項要素保障,積極盤活存量土地,“請農民上樓”,多舉并進“找地”。
“請農民上樓”,有利于*大化利用土地資源。然而,如何讓農民自愿上樓?
在科技城,住慣了獨棟房子的被征地農民,剛開始并不愿意上樓。對此,科技城想了不少辦法:高品質建設安置房,打造品質上乘、環境優美的安居小區;采用“自住+出租”的形式,在保障村民自有居住需求的同時,保障村民擁有長期穩定收入。
經過努力,村民改變了想法,覺得上樓“劃算”,紛紛提出愿意上樓。
“馬上能入住電梯房,多余的安置房還能用于出租,我也可以當上房東了。”對于即將開啟的新生活,三亞崖州區大蛋村村民王明彤充滿期待。
實干擔當,贏得成長之變
“不去闖,不去做,不可能發展。”
“只要有擔當,不愁沒出息,發展就是要擔當。”
“我們會去學習,會跟先進地區比照,很多方法是在學習和創新中產生的。”
這些話語,出自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一些人員口中。
實干、擔當、學習、創新……言談舉止體現精神狀態,這是科技城拼搏的狀態。
發展需要善作為、敢擔當。科技城深刻認識到擔當的重要性。
資產收購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等風險,在這一工作中,畏首畏尾的情緒在一些單位存在。為做好項目建設用地保障,提供辦公及安居保障,科技城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和房屋資源,通過在較低價位時點上回購已經出讓的土地和開發商建好的房子,不僅有效緩解了土地短缺問題,還實現了盈利,增強了投融資能力。
愛學習、善學習、活學活用、創新運用,這是科技城的一大“法寶”。
“蘇州工業園等地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發是,要掌握一部分物業資源,有利于‘騰籠換鳥’”“在投融資方面,上海、深圳有太多可以學的地方,我們‘拿來’了一些”……科技城管理局財政金融處相關負責人蔡志峰介紹學習收獲時說。
借鑒江浙地區的做法,科技城創新建立投融資模式,融資渠道越來越寬;借鑒粵港澳大灣區“工業上樓”經驗,建設招商深海裝備產業園標準廠房……
唯有實干篤行,方能不負使命。科技城從無到有,聚焦未來產業,不下真功夫,很難有快發展。
加班加點,邊吃盒飯邊開會;從全國各地引進專業人才,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推進督查督辦,設立“辦不成事”督辦窗口;全員聘任,制定量化、可實施的績效考核指標,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選人用人機制;推進垂直化扁平化管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等,扎實推進園區建設……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在科技城得到大力營造。
高標準打造三亞崖州灣知識產權特區;加快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出臺;探索形成“法定機構+市場運作”治理服務新模式;專職“城小二”為企業解難題……
一項項“崖州灣速度”接連產生:三亞深海裝備產業園首棟科研廠房樓,從開工建設到主體結構封頂僅用了60天,比原計劃縮短了150多天的工期;萬科崖州安居房項目從申請到獲得三亞發出的首張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電子證照,只用了不到24小時,遠遠快于之前需要的5天時間;創新推出取消施工圖審、實行“拿地即開工”等舉措,實現主要審批事項*短1天辦結……
一張白紙繪藍圖。“崖州灣科技城的發展,離不開各方共同努力推動。”三亞市市長、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局長包洪文表示。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科技城建設,相關部門和單位從多方面對科技城發展予以支持,三亞積極以制度集成創新推動科技城開發建設體制機制創新,各類專業人才匯聚,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干事創業氛圍濃厚……
乘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機遇,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科技城,正全力推進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發展。
新探索,新實踐。崖州灣畔,這一科技新城未來可期。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