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實錄9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糧食減損大會致賀信,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實現糧食安全,減少損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增加產量。而增產的第一步就是有良種。南繁育種基地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科研育種基地,孕育出了包括雜交水稻在內的眾多的優良糧食品種。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那么,這幾年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建設有什么新的進展和變化?“南繁硅谷”現在打造得怎么樣了呢?
5月中旬,海南三亞的烈日下,一場雜交水稻測產驗收活動在崖州區的南繁公共試驗基地開展。現場,專家考核組隨機選取3處田塊收割,稱取鮮谷重量,測定鮮谷含水率和雜質率。
我國糧食需求較大,如何保證糧食總產,其中一個途徑就是提高單產。這次測產的雜交水稻早晚造雙季畝產3000斤的攻關項目就是為了提高單產,該項目在海南共設立了6個示范點,項目設計早造畝產量900公斤,晚造設計畝產量600公斤。在三亞這塊試驗田上測產的是早造畝產量,品種是“超優千號”雜交水稻,實際產量超過了預期。
“超優千號”是高品質軟米,是第五期超級雜交稻。此次試種經受住了去冬今春海南低溫寡照帶來的不利影響,該品種在三亞試種以來連續幾年畝產量不斷攀升,這樣的高產試種也有利于品種的更新迭代。
由于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三亞成為農業育種的“加速器”。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大批農業科研工作者冬春季進入海南,進行農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種,這被稱作南繁。據統計,南繁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0%以上。經過南繁培育雜交水稻適應性強,在三亞進行這種高產試驗對于全國其他地區的水稻種植具有很強的推廣示范作用。
崖州區南繁育種基地這塊試驗田采用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各類種業科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三亞農業農村局局長柯用春長期從事南繁管理工作,說起這塊地的建設,他如數家珍。根據規劃,三亞總共要建設將近10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南繁育種基地。
目前,整個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劃定科研育種保護區26.8萬畝,水利和配套服務區建設正有序開展。育種基地這樣快速的發展讓從事多年南繁工作的專家們感到欣慰,也加速了他們育種成果的產出。
去年11月,經過南繁基地加代選育而成的水稻品種19香,在廣東創造了雙季畝產1300.12公斤的香稻高產紀錄,當時,測產活動還進行了電視直播。
南繁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60余年的發展,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抗蟲害的棉花,我國已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
要培育出更好的種子,除了有優良的種植田地,還要有優良的種業科研創新平臺。在三亞崖州區的南繁育種基地直線距離幾公里處,則是這幾年拔地而起的南繁科技城。
南繁科技城的規劃面積大約6000多畝,目前,區域內的三甲醫院、學校、商業中心、公園等相關的配套也在進一步建設當中。
根據《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海南將圍繞“一城兩地三園”對南繁硅谷建設進行總體布局。其中,“一城”就是位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園區內的南繁科技城。
作為中國種業“南繁硅谷”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底開始籌建的南繁科技城以南繁種業科技為核心,打造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國家南繁科研基地。目前,已經有多家國內外種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科技城園區。
呂玉平是玉米生物技術研發方面的專家,他的企業是落戶南繁科技城的第一批生物科技企業,企業致力于玉米和大豆等種源“卡脖子”技術的研發。
目前,呂玉平的團隊已研發出多個抗性優良產品,并先后提交十余項國家發明專利。
呂玉平認為,是科技城提供的試驗場地和科研設備的配套保障了他們的研發進度。
5月12日,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在科技城揭牌,實驗室采用先進的硬件設施平臺,整合優質種業科研資源,目的是攻關種子重大科學問題、解決種源“卡脖子”等關鍵技術難題。
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已經入駐科技城園區,博士生李強正在研究一個玉米新品種選育相關的課題。
李強的玉米種子課題研究需要大量的實驗,對于科技城提供的實驗條件,他感到很滿意。
要搞好種子科研攻關,核心是人才,科技城在匯聚種業優質要素資源的同時,也致力于吸引更多的人才。2020年,崖州灣科技城出臺了引進人才的獎勵辦法,根據分類標準給予引進人才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補貼。5月13日,是科技城的第一個“人才日”,參加活動的李強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科技城人才政策的吸引力。
2018年以來,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南繁科技城的迅速建設發展,讓中國種業的“南繁硅谷”有了雛形,為保障我國種子安全、打好種業翻身仗奠定了基礎。據粗略統計,這兩年,每年通過南繁基地育成的新品種超過一千個。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大的國情。而種子如同農業的“芯片”,關系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我們要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須把種子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要避免“米袋子”“菜籃子”受制于人,必須堅持藏糧于技,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促進糧食增產、保障中國飯碗。另外,良種還一頭連著消費者的“米袋子”,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直接關系到民生。所以,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的農業才能裝上更多的“中國芯”,才能多打糧,打好糧。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