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規劃范圍
海口江東新區位于海口市東海岸,地處海口市主城區與文昌木蘭灣之間,是海口市“一江兩岸,東西雙港驅動,南北協調發展”的東部核心區域;同時也是“海澄文一體化”的東翼核心。江東新區規劃范圍東起東寨港(海口行政邊界),西至南渡江,北臨海口東海岸線,南至繞城高速二期和212省道,規劃范圍約298平方公里。規劃研究協調區120平方公里,在文昌市行政轄區內,包含鋪前鎮、羅豆農場等靠近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區域。
2、目標定位
(1)建設目標
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生態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開放度顯著提高。
2025年,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自由貿易港制度全面建立。
2035年,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熱帶海島特色,全方位踐行中央新發展理念的對外開放國際化新區,為全球未來城市建設樹立“江東樣板”。
(2)規劃定位
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創新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先行先試,探索建立更加靈活的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以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集聚創新要素,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全力打造以“四個國際中心”為支撐的海南自貿區(港)總部經濟區。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展示區。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注重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全面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注重鄉村規劃推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在全球未來城市的建設趨勢中探索打造江東模式。
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體驗區。積極探索消費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探索實行離島免稅全地域覆蓋、全路徑銷售、全品種供給模式。高標準布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消費商圈,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鼓勵建設“智能店鋪”、“智慧商圈”,支持完善跨境消費服務功能,展示海南旅游新形象。
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示范區。打造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示范區;加快建設我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和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3、總體格局
江東新區將著力構建“山水林田湖草”與“產城鄉人文”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大共生格局;形成 “田做底、水理脈、林為屏;西營城、中育景、東濕地”的總體格局。
4、生態格局
構建“一區映兩心、三水納九脈” 的生態空間格局。一區:指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兩心:包括桂林洋熱帶農業公園、濱海河口濕地帶為節點的生態綠心;三水:包括南渡江、瓊州海、東寨港大湖;九脈:包括潭覽河、邁雅河、南岳溪、道孟河、芙蓉溪、演豐西河、演豐東河、羅雅河、演州河等九條河流及沿河流兩側建設的多條綠色生態脈絡。
5、空間結構
形成“一港雙心四組團;十溪匯流百村恬;千頃濕地萬畝園”的組團式生態文明城鄉空間結構。一港:指以美蘭國際機場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區。雙心:即濱海生態總部聚集中心、濱江國際活力中心。四組團:即國際文化交往組團、國際綜合服務組團、國際離岸創新創業組團、國際高教科研組團。十溪匯流:即南渡江、潭覽河、芙蓉河、邁雅河、道孟河、南岳溪、演豐西河、演豐東河、羅雅河、演州河等多條河流。百村恬:即區域內美麗鄉村。千頃濕地:桂林洋岸段濕地、下堂水鳥濕地、海南省北港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等濕地生態系統。萬畝園:即新區內大面積都市田園。
6、城市風貌
建設綜合性城市景觀道、濱海風情道、濱江百里綠廊等三條重要通道。形成濱江城市界面、濱海綠色界面、中央彈性走廊界面和中部綠心生態界面等四個展示形象界面。打造包括中央商務消費風貌區、濱海總部形象展示區、特色領事風貌區、科技智谷風貌區、智慧高校風貌區、美蘭空港風貌區和魅力海灣風貌區等七大片區城市印象。塑造金融藍灣風光、生態海灣風光、文化島灣風光和東寨港灣風光等四大節點風光。突出商務、文化、空港三大城市地標形象。
7、公共服務
構建國際標準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國際化高端服務設施集群,打造15分鐘未來社區服務圈。建設國際化商務商業設施、高端旅游休閑服務設施、多元化公共文化設施、國際化教育科研設施、共享型體育健身設施和高標準醫療衛生設施。
8、交通體系
以綠色交通為主導,按照快線慢網、窄路密網、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要求,以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以多層次、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為紐帶,支撐和引領新區跨越式發展,打造高效、智能、安全、便捷、綠色、創新型綜合交通體系。
9、智慧城市
構建全聯動的感知網絡,鋪設無處不在的智能設施,搭建高速互聯網絡,建立感知信息中心。建設數字資產管理體系,搭建數字規劃平臺。培育全景應用的智能化服務,構建城市智慧治理體系,健全城市智慧民生服務,推動城市智慧產業發展。
10、市政設施
建設安全高效的供水格局,規劃新區集中供水普及率達到100%、供水管網漏損率小于10%。構建綠色安全的雨水排放系統,整體提升河道排水能力,構建澇水北排的骨干通道,形成蓄排結合、防治并舉的排水體系。結合污水處理分區建設循環再生的污水處理設施。共建智能高效的能源互聯網,推行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實現新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11、綜合防災
構建韌性城市防御體系和適應新常態的城市減災空間。全面提高洪澇潮防治標準,加強防洪排澇體系布局和河道水系綜合整治。規避斷裂帶,加強建筑抗震及次生災害防御,構建安全高效、智慧協同的消防安全體系,依據災害風險評價進行生命線工程布置,合理安全利用地下空間。
據悉,總體規劃以“開放創新、綠色發展” 為總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將江東新區定位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創新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展示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體驗區、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核心區”,貫徹落實新時代國家賦予海南的重大戰略和重大決策,引領中國(海南)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形成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
總體規劃以建設展示中國風范、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靚麗名片為愿景,著力構建江東新區“山水林田湖草”與“產城鄉人文”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大共生格局,形成 “田做底、水理脈、湖映景;西營城、中育景、東濕地”的總體格局。規劃具體內容堅持一下幾點:
一、以生態為根本,打造全球卓越的生態環境。夯實生態本底、筑牢安全格局、開展生態修復。突顯江東新區“一區映兩心、三水納九脈”的生態空間總格局,確保新區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以上。
二、人民為中心,塑造滿足新時代需求的優美空間,構建韌性的安全體系。創新藍綠交融、水城互融、城鄉共融、產城相融的組團細胞建設理念,形成“一港雙心四組團、十溪匯流百村恬、千頃濕地萬畝園”的城鄉空間總結構。重點加強洪澇、臺風、地震等災害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劃定城市安全控制線,確定安全格局;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理能力,明確綜合防災體系布局,建設韌性安全城市。
三、以開放為主線,發展國際化自貿產業體系。建設空港產業區,將自貿產業發展與空港建設結合起來,推動臨空經濟發展,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第一門戶;建設濱海生態CBD總部聚集中心,發展總部經濟、自貿金融和科技服務,形成中國力量、中國氣派和中國智慧的展示平臺; 完善自貿體系,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全球人才與資本聚集,促進創新創業,搭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前沿載體。
四、以創新為核心,提供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人性綠色的創新型交通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保障體系。以國際標準布局世界級水平的公共服務設施,搭建開放創新的全球化產業平臺;打造優質共享生活服務網;配置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創新多元住房供給體系。在完善大空港、海澄文、跨江交通基礎上強化區域交通協同,建設以人為本、綠色低碳、窄路密網、快線慢網的綠色交通體系,規劃完整、系統的“人行、公交、綠色低碳”慢行交通系統和高效通暢的機動車、軌道交通網絡。
五、以文化為靈魂,塑造地域特色與時代風尚相結合的城市風貌。彰顯中華文明,追溯“江海地脈、碧波紅林、炎方奇甸”的江東新區地域文化本底歷史文化脈絡,體現 “倚江望海、水脈濯然、坊街輻輳、心安吾鄉”的江東新區風貌內涵,展現具有“藍綠交織、江海相映、林城相依、水城共融”的江東新區城市形象。
據了解,本次規劃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匯聚全球智慧。開展本次總規成果草案公示,充分征詢廣大市民的寶貴意見,希望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共同描繪海口江東發展的宏偉藍圖。
公示時間:30個工作日(2019年2月3日至3月21日)。
公示地點:海口市規劃委員會網站(http://ghw.haikou.gov.cn)
公示意見反饋方式:
(1)電子郵件請發送到:hksghj@haikou.gov.cn;
(2)書面意見請郵寄至海口市長濱路市政府第二行政辦公區15號樓南樓3053室海口市規劃委員會總體規劃處,郵編570311;
(3)意見和建議應在公示期限內提出,逾期未反饋,將視為無意見。
咨詢電話:68724394、68724391,聯系人:陳晨、田燕。